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鲸》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鲸》教学反思1《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语言相对平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21世纪的小学生已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体对鲸有些了解,再加上《鲸》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对课文缺乏新奇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导语创设情境
我认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鲸》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养过什么?老师也非常喜欢养鱼,养过小鲤鱼,小金鱼。这几天,我不想养小鱼了,我想和朋友一起养条大鱼──大鲸鱼。你们觉得怎么样?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结合课文内容,巧妙地选择了“以老师想养一条鲸鱼”这一生活实际为话题,设想可行性分析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探究,有的放矢,针对性极强。这一环节的创设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为 ……此处隐藏13971个字……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就是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也最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虽说写作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训练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
3、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数据对比,让学生把“十六万公斤”“六吨”“六十千克”三个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二、不足:
1、教材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对鲸进食多而快的描述,鲸呼吸的不同形状的描述,以及鲸睡觉方式的特别,鲸生长之快等方面,都没能进行细细品读和体会,这主要是前面预设不到位,由于学生不熟悉计算方法,所以在鲸与大象、人的体重对比计算时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后面自学汇报时,显得过于流程化,缺少适当的点拨。
2、对鲸的进化过程缺少探究。虽说在课中这是难点,可我怕研究起来太费时间而影响正常授课时间,所以就悄悄一带而过,这是我
教学设计的一处遗漏,从这也看出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忽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虽然学生汇报时已经说到这一处,可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留下了一处遗憾。
我想,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遗憾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我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珍视缺失的遗憾,因为,我要在快乐与遗憾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争取上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