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14篇

更新时间:2023-02-08 16:24:31
《将相和》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1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 ……此处隐藏12998个字……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14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故事讨论,每个学生经过讨论都有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小组汇报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不畏强权和顾全大局的人,分析出廉颇也同样是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人。

不足之处:

1.最大的问题是语音语调太过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朗读时,学生朗读的比老师还要有感情。

2.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开始时候有些松弛,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够充分,很多问题讨论的不充分,应该展示的图片也一闪而过,最后的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因为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导致没有展示一节完整的课堂。

3.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默契,不能很好的接住学生的回答,没有适时的小结,使得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有些脱节,没有融为一体。

改进措施:

1.最重要的是多听听朗诵,改善自己的语音语调,多些抑扬顿挫,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会把握课堂,与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适时的小结学生回答的要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点。

3.时间的把握上,要灵活,时间不够的时候适当的调整时间安排,给学生展示的时间,读一读自己写的小练笔。

《《将相和》教学反思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