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后》教学反思11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我努力为学生多次营造文本同学生实际生活相构联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个导入环节,既让学生重温了玩耍时的情景,又激活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情感,学生入情入境,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充满童趣的活动。他们个个谈得津津乐道,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2 促使学生的相关生活经历的想象,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营造气氛,感受情趣”的环节中,我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会文本中人物或兴奋、或骄傲、或羡慕之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借此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雨后》教学反思2《雨后》是一首儿童诗,描写了一场大雨过后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乐的热闹场面,重点描绘了一对踩水的小兄妹俩,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俏皮好玩的性格,童趣十足。在还没教之前我就预料学生一定会喜欢的,那些活生生的文字,仿佛让那些孩子看到了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共鸣。而怎样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那是我用心思考的。
首先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产生共鸣。我以挑战者和未免者的身份让学生施展自己最好的本事去朗读,课堂气氛马上调动了起来。为了更好的指导和 ……此处隐藏13802个字……入,能把握用词要准确,在背诵时能熟练,准确并能有感情地背诵了。
《雨后》教学反思15今天,上了《雨后》的的第二课时,当孩子们学到描写小妹妹的句子的时候,对句子中“泥裤子”的理解有了争议。在第一课时中,孩子提问题中也有说到这个问题,在两天之后我来上第二课时,没想到孩子们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我试先没有预设到的,
这样的写法应该是借物代人,借代的写作手法!如果在课堂上给孩子提出“借代”这样一个名词,他们又能接受多少呢?其实借助文中上下文的句子,理解这个“泥裤子”应该不是问题,于是我马上叫孩子们读前面的段落,读了之后,让孩子们再来说,没想到还是有孩子认为后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和前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一样,都是写泥裤子,有孩子甚至说到,如果是这个“泥裤子”是指的哥哥的话,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小哥哥”呢?
这个孩子,说得好象很有道理,我真想马上告诉他,这样的写法叫做借代。但是我当时就让孩子们安静地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再默读课文,再静静地思考,这个时候教室特别安静,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理由。在后来的交流讨论中终于全体意见一致:这个“泥裤子”是指代人:小哥哥。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这样用物体来代替人的写作方法叫做借代。
这样的课上了下来,我很是有点沮丧,为什么“泥裤子”这样的问题会出现呢?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不得不好好想想:在带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上,至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这个方法训练不扎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选择描写哥哥或者妹妹的段落中,自己喜欢的来读,结果一个孩子读到了描写妹妹的段落,我们就抓着它开始学了。我这样的处理,显然很草率,要上好每一节随堂课,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来说,也不是这么简单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