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1587年,可能是会被众多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其学贯中西的博识,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年代,可以说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 从头再来看看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整个明朝成熟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及情况。
首先,1587年,乃是万历帝即位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号称“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而万历帝在张居正严格的教化近十年中天天如同一个小学生一般,虽位居皇位,却如坐针毡,对张居正这位老师的敬仰也在这十年中消磨殆尽,也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后,叛逆之心也是此消彼长,从敬仰变为畏惧,由畏惧转为憎恨,以至张居正死后的几年,朝中的言官只要有关于弹劾或是打击张居正的奏章,万历帝一律准奏,并大兴其事,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风趣的评价过万历,“万历的皇帝生涯一直就在做两件事,加强集权,和搞臭张居正,也可以说这两件是同一件事。”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就如同一个被压抑多年的高考生一般,准确的说,也可以是一个复读生,一朝高考过后,变天大地大任鸟飞了。可以说,这时的他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权,可以一展自己曾经的抱负,可他没想到,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整个朝廷,张居正可以扛下来,但张居正毕竟只有一个,而他万历,未必可以。在封建礼教下具有 ……此处隐藏4883个字……盾;他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对蒙古采取封贡互市政策,这都是他不可磨灭的攻击。但作为一名官僚而言,他对君权的态度在“争国本”事件上与文官集团的道德立场完全相悖,导致辞官回家的惨淡收场。
在对待君权的态度上,张居正的极左做法触怒了君权,申时行的极右做法触犯了相权,所以他们在权力博弈中并未找到平衡点,结局也就不那么完美。可是在“成王败寇”的权力斗争中,千百年来哪有完美的结局呢!
四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黄仁宇先生在书中也降到了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三人,他们代表了不一样阶层不一样环境的人,但同样怀有“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当年明月曾说过:“‘知行合一’这句话,张居正读懂了,海瑞没有读懂。”我想戚继光和李贽也都读懂了,仅有海瑞一个人生活在他那“非黑即白、非是即非”的教条主义世界中。
应对同样的现实,戚继光顺从了,人们在他的杀敌保固与为官的左右逢源中却读不出他的无奈与孤独;李贽选择了出价,却始终无法割舍对这个社会的关心,同样更不会有人读懂他孤傲的悲凉。
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大明帝国这台生锈的机器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只是依靠文官集团和几个强有力的君主在维持着齿轮的正常运转。张居正的折腾(京察、考成等)造成或加剧了社会矛盾,而申时行、王锡爵等人的“无为而治”反而更加有效。但最终,崇祯皇帝,这个有勇气、有骨气、有决心可是缺乏知人和远见之明的君主改革了驿站制度,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四方战火和天灾人祸,导致了整个大明帝国的灭亡。
之后建立的大清帝国,类似的体制、类似的经济模式也预示着历史的大失败会继续上演。中国的这种所谓的封建专制体制并不见得比资本主义落后,只是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制度在腐败的铁锈出现后,自然落后于一杆新制的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