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
端午节也到了,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家乡包粽子,比较简单,没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碱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浸透后,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便能够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要制作碱水,将稻草灰放进盆里加水,不停地搅动,再用竹筛蒙上一层纱布过滤,便可制作出黄色的碱水。然后,再将莹白饱满的糯米倒进碱水里浸泡。之后,还要将粽叶一张张刷洗干净,除去叶子上细细的绒毛,最后把粽叶一张一张码起来,浸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塑料盆里,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压紧、压实,慢慢把干硬的粽叶浸软。
端午一大早,节日的气氛便在家里弥漫开来。祖母、母亲和几个姑姑围在一齐包粽子,她们都有一双巧手,拿起一片粽叶,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叶下端剪齐,再箍成一个倒立的钟样,然后用勺子舀起糯米填进去,用筷子插实,封口,最后用浸过水的干蒯草扎紧,一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便扎成了,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粽子包好后,5个或10个结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清清爽爽玲珑可爱。接下来就是煮粽子。锅里加上水,放入粽子,点火,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了。在我嗅觉的记忆里,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锅时从灶间飘逸出来的香味。在经过漫长的期盼、煎熬后,粽子最后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的,香味四溢。放凉后的粽子,颜色金黄、晶莹剔透,用棉线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齿颊留香。 ……此处隐藏6317个字……大的诗人屈原早已不在了,但龙舟竞渡这样的活动却保留了下来,并以这样诗意的方式向后世的子子孙孙倾诉: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是中华几千年民俗文化和爱国精神的积淀。
端午节还有“悬蒲叶剑”的习俗。小时候,我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悬蒲叶剑。问爷爷时,爷爷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这个呀,是祖上传下来的风俗,你看那蒲叶,长得多像一把剑啊,这是祖先让我们记得即使是在节日里也不要忘了与邪恶进行斗争……如今,每逢端午,爷爷捋着胡子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也记住了爷爷的话:“与邪恶作斗争”。
其实,爷爷的话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给我宣扬的文化内涵却让我深深着迷。
还有必不可少的吃粽子,这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传统习俗吧无论再怎样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节,包粽子是迎接端午隆重而又简朴的方式。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馅料、形状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迷人的香味。因为那粽子的浓香里不仅仅仅包裹着端午节馨香馥郁的文化味儿,也包裹着包粽子人那深不见底的爱。
还有“佩香囊、“挂荷包”、“拴五色丝线”、“悬钟馗像”等等各种习俗,使端午诗意而丰富。我想,这也就是端午节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吧,这也就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的原因吧。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敬畏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传承进行到底。
我想,端午是一种精神,它重在张扬与爱护生命,重在敬畏与传承文化,重在继承与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明白这个节日的来源和底蕴,然后再在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中走过,在舍身赴难的政治品格中超然。这才是端午最深远的味道吧。




